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介绍 > 正文

(冻干食品代工厂家)

抽纱厂上世纪80年代的厂址

抽纱厂最初的厂址

  沿着永宁老街走,到了永宁顶街55号,就可以看到“万通号小布庄”。这里就是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最初的旧址。

  1958年,永宁公社党委为解决侨乡妇女的生活出路,增加外汇收入,创办永宁公社抽纱厂。据悉,抽纱是刺绣的一种,亦称“花边”。抽纱一词是从英文drawnwork转译过来的,指根据图案设计,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,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,呈现透空花纹图案。对永宁历史深有研究的郑天应介绍,当时抽纱厂设有永宁、下宅、梅林、港边、沙美5个分厂,工人400多人,仅“菲力”“白绣”两个工种。至1965年,在晋江县外贸局的重视下,公社党委加强领导,建立了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,并任命吴蝶英为中心厂厂长。在公社所属13个大队都办了抽纱厂,吸收女工达3000多人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为了扩大规模,抽纱厂搬迁到行实路。

  原来是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辅导员、今年70多岁的黄红系告诉记者,她刚结婚就到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学习,由于她学得很快,隔年就被晋江县外贸局选调到衙口进一步培训,后来就留在衙口当辅导员,直到有了孩子,来回不方便,又申请回到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而被安排担任后杆柄、郭宅、山边三个村的辅导员,当时一个月工资才18元。

  “当时为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,全社每季度开展技术大检查,进行考核鉴定。中心厂还培养了几个技术过硬、生产又快又好的重点厂,如永宁、沙美、港边、梅林等厂,把一些技术性较强、难度较大的任务交给他们。”黄红系说。由于中心厂对质量的严格要求,女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、不断创新,涌现出一大批熟练的女技工和设计人才,其创新的产品在国外很受欢迎。为帮助外县发展抽纱生产,该厂还受地区外贸局委托,派绣花能手前往永春、安溪、同安等地传授技艺,培训技术骨干。在晋江县同业中,永宁公社中心抽纱厂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每逢其他公社姐妹厂技术上有什么困难,都乐意来永宁寻求帮助,该厂每次都伸出热情的手,给予支持。

  据悉,经过多年的发展,上世纪80年代初,全公社纱厂工人一度达4354人,产品远销加拿大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(记者 王秀婷)

  作者:王秀婷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